1、认知能力
什么是认知?这个词来自拉丁词根 cognoscere,意思是“知道”。当我们谈论认知,我们通常指的是与知识相关的一切。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已经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信息的积累。对于认知能力公认的定义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认知包括不同的认知过程,学习,注意力,记忆力,语言,推理,决策等,是形成我们的智力发展的重要部分。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5种认知能力:
-
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
-
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
-
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
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反应,形成学习者对应的态度,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
-
动作技能(有组织、协调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
认知过程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要基于所有已知的知识或掌握新的知识作出决策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不同的认知功能在这些进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感知、注意、记忆、推理等,以上这些每个认知功能共同努力,整合出来新的知识,创建对我们周围世界的解释。学习被当作是一种认知过程:学习是我们把新的信息和我们现有知识相结合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学习是我们的认知系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学习包括不同方面和不同类型的事物,不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学习,还包括我们通过学习养成的社会行为或良好的习惯,像规律刷牙、定期运动,握手或微笑打招呼,开车礼让行人。
2、注意力
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信息通道对客观事物的关注能力。注意是最基本的认知功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它。注意力是记忆力的基础,记忆力是注意力的结果,没有良好的注意力就没有良好的记忆力,良好的记忆力是建立在良好的注意力基础上的。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所以注意力被人们称为心灵的门户,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比如:充分的感知过程才能使人们学习知识、进行复杂推理和正确决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注意,必须能够保证感官及时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保证将这些刺激在大脑中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处理,然后输出正确的反馈信息。
注意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几乎在所有的日常活动中都会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注意力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过程,而是一组注意力的过程。最受关注的模型目前是Sohlberg和Mateer(1987,1989)的分层模型,该模型基于实验性神经心理学的临床病例。根据这种模式,注意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觉醒:指我们的激活水平和警觉程度,无论我们是否处于疲劳或活跃状态。
-
注意力:指对于外在刺激做出反应的相关能力。
-
持续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注意的能力。
-
选择性注意:在有其他分心刺激的情况下,能够参与特定的活动或接收某种指定的刺激。即允许我们保持对某项任务的关注,并抑制我们对周围环境分心的能力。
-
交替注意:在两个或更多刺激之间合理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将我们的重点从一个任务转移到另一个任务。
-
分配注意:同时参加不同刺激或注意的能力,也就是能够一次进行多个任务,或同时执行两项操作。
根据Posner和Petersen(1990)的神经解剖学模型,有三种不同的注意系统。它们如下:
-
网状激活系统(RAS)或警报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唤醒和持续注意。它与网状结构及其一些连接密切相关,如前额区,边缘系统,丘脑和基底神经节。
-
后注意系统(PAS)或定向系统:该系统负责视觉刺激的重点关注和选择性注意。与该系统相关的大脑区域是后壁顶皮层,丘脑外侧脉管核和上丘。
-
前注意系统(AAS)或执行系统:该系统负责选择性注意,持续关注和分散注意。它与前额叶背外侧皮层,眶额叶皮质,前扣带皮质,辅助运动区域以及新纹状体(条纹细胞核)密切相关。
注意力不集中,即所谓的不专心,是一个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最困扰我们家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如果孩子经常出现下面列出的一些情况,家长需要提高意识、专心观察,如果需要及时寻找专业机构进行咨询。
-
好动,坐不住;
-
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或者想入非非,总是走神;
-
容易粗心马虎,小错误多,做事效率低下;
-
做事拖沓、磨蹭,经常延误时间或者不能按时交作业;
-
一心多用,有始无终,学习和做事质量低,效率不高;
-
活动过多: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保持安静,手脚不停或不断插嘴、干扰大人的活动,平时走路急促,经常无目的乱闯乱跑,不听成人的劝阻;
-
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定,容易变化,常常不假思索就得出结论,行为不顾忌后果;
-
自控力差:不遵守规章秩序,不听老师、家长的指示,做事乱无章法,一切听之任之,不能与别人很好合作,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
人际关系紧张:与同学朋友难以共享物品或按照顺序等待,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或引起争端,容易出现暴力倾向,难以和同学形成正常稳定的朋友关系;
-
不听从父母或老师的话,通常反复使家长经历挫折与愤怒的情绪;
-
轻易打断别人谈话,不假思索就做出回应;
-
无法按照社会和学校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
容易误解、轻视或疏忽别人传递信息的真实含义,致使人际关系紧张;
-
很容易被身边新鲜的刺激所吸引,自控力和抗干扰能力差,他们往往无法遵守规范和指令,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
3、感知力
感知力就是感觉和知觉的能力。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颜色、声音、气味)的反应,即接受信息的过程。简单来说,感觉就是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对应到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解释感觉信息并赋予意义。
知觉是通过解释、选择和组织不同类型的信息来获取意识和理解我们周围环境的过程或能力。所有的知觉活动牵涉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所有的这些刺激都来源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刺激,如当一个人听到声音时产品听觉刺激或有人吃东西时产生味觉刺激。感知力不仅是被动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体验、教育和记忆进行不断塑造。
感知既包括处理感觉输入自下而上的过程,可以通过我们用来构建和建立更高级别信息的低级别信息,比如:我们知道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也包括处理感觉输入自上而下的过程,通过可以影响我们看法所应具备的一定知识和对应的期望。不同的大脑部位处理不同类型的感觉信息和刺激,经过有效的整合、处理和加工,然后通过语言、文字或肢体的形式对外输出正确的反馈信息。
感知力从层次方面和类型方面来看,可以分为很多种。具体的感知力包括:表情神态感知力、肢体语言感知力、说话语气感知力、文字阅读感知力、图形图像感知力、触觉感知力、嗅觉感知力、味觉感知力、还有心灵沟通感知力。感知力也成为感受力,是作为生物特别是人所独有的特性,感知力敏锐的人,对于外界所给予的刺激反应比常人激烈,也更容易观察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4、记忆力
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允许我们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恢复。好的记忆力是需要有注意力做支撑的,如果注意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我们将不会有效率地完成整个记忆过程。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注意到某些事情,我们在大脑中就不能完成编码、存储或恢复信息的动作。
记忆力包括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短期记忆力和长期记忆力,短期记忆力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这种类型的记忆力是大脑中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力;而长期记忆力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力,即时是很多年不骑车,仍然不会忘记如何骑车并仍能掌握在车上的平衡。长期记忆力又可以被分解为更为具体的、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情描述的记忆,例如:人类登月的具体时间,这是属于外显记忆;而程序性记忆是指技巧性的动作,例如:骑自行车或开车,这是属于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惯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技能和经验,一旦获得了在利用这种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显然,神经元的活动是记忆的基础,因为神经元内甚至产生一定的记忆物质,并与其他神经元连接形成神经回路,从而产生长期或短期记忆。现在,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海马体的新神经元可能是老鼠正常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关键。这项研究还表明,成年小鼠的海马体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其他研究表明,即使在成年期,大脑也会产生新的神经元,它表明成年人的记忆力也可以增强,并且未来很有可能会产生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方法或新技术。

